最近几年,知名房企高管被限制出境的新闻时有出现。
在离任三个月后,绿城中国前掌门人又传出了大消息——6月26日晚间,多个信源透露,张亚东近日在香港国际机场离境时被有关部门"劝返"。
据悉,这位刚刚卸任三个月的房企大佬原计划飞往加拿大,进行一场告别地产江湖的私人行程,在枫叶国重启自己的后半生。
这一戏剧性场景,为张亚东掌舵绿城的六年征程画上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句号。
2018年,在宋卫平退出绿城核心管理层之际,中交系出身的张亚东即接任董事会主席。
彼时,绿城刚刚经历与融创的股权争夺战,市场对其未来充满疑虑,而张亚东的上任,曾被寄予厚望——他既熟悉中交的央企管理风格,又需要延续绿城的产品基因。
此外,政商旋转门的经历还赋予了他独特的资源整合能力。
然而,张亚东时代的绿城,却走上了一条与中交预期截然不同的道路。
他没有选择稳健经营,而是提出“2025年冲击5000亿元”的战略目标。为了重回规模赛道,绿城采取了高周转的激进策略。
绿城强力推行的“5912”策略(5个月开工、9个月开盘、12个月现金流回正)确有成效,从2019到2021年,绿城的销售额从2018亿飙升至3509亿元。
站在那时间节点看,5000亿的目标也并非遥不可及。
在住建部推出“三道红线”之后,绿城仍未止步,仍旧在2020-2024年间逆势扩张,拿地金额连续多年位居行业前五。
在2024年,绿城更是凭借在苏州、杭州和上海等地土地市场上的豪举,荣膺“地王收割机”的称号。
但代价是,绿城的毛利率从2019年的24.7%暴跌至2024年的13.1%,盈利能力大幅下滑。
与此同时,绿城*销售规模也一直在3000亿左右徘徊,2024年虽然降到了2768亿元,但好歹也能勉强归到3000亿的辐射范围里。
号称“规模稳健”。
张亚东的激进扩张,表面是追求规模增长,深层则源于对自身角色的根本性误判。
作为央企中交控股的企业,绿城的战略定位本应锚定“稳健经营、利润优先”。然而,张亚东却试图以逆势扩张的业绩证明“另一条路径”的可行性,忽视了职业经理人在央企体系中最关键的平衡能力,即在股东意志、市场规律与企业长远利益间寻求最优解。
这种战略背离,最终直接触发了中央巡视组对中交“控股不控权”的整改意见。
绿城曾是“品质地产”的标杆,宋卫平时代的产品力为其在高端市场铸就了坚实的品牌溢价护城河。但在张亚东掌舵期间,对规模的过度追逐时常压倒了品质坚守,绿城赖以生存的品牌价值在一点点折损。
更关键的是,张亚东低估了政策周期的威力。“三道红线”政策犹如行业分水岭,当众多奉行高杠杆模式的同行接连倒下,绿城在其选择的逆周期扩张路径上,却怀揣着“例外者”的幻想前行。
2025年5月,上海的富豪们争夺潮鸣东方的120套豪宅,套均价超5000万元。绿城一日揽金近70亿元。
这块地是张亚东时期所拿,并由于是小米退地而为市场所知,绿城一日揽金近70亿元的捷报,让刘成云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,算是张亚东留下的一份厚礼。
张亚东或许是中国地产行业职业经理人的一个缩影——他们既不是创始人,无法像王石、宋卫平那样拥有绝对话语权;也不是纯粹的央企干部,熟谙体制内的语境。
这种身份的模糊性注定要承受着来自各方的期待,在行业的剧烈震荡与转型中寻找航向。
张亚东的继任者——刘成云30多年来扎根央国企,曾任中交集团党委常委、副总经理,上海振华重工党委书记、董事长等职,有着丰富的央国企管理经验,象征着中交对于绿城治理逻辑的回归与重塑。
接下来,绿城会怎样调整?
伍伍策略-重庆配资公司-股票配资查询-51我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